2010年属虎人如何化解本命年之忧

2009年已经接近尾声,2010“寅虎”之年就要到来,非常多属虎的人都难免会有一些担忧,这是由于受民间传说的影响,以为虎年即是自己的“本命年”,而“本命年”在民间传说中,又是一个命运关口,会碰到一些不吉祥的事情。那么什么是“本命年”?怎么化解“本命虎年”带来的烦忧呢?

在中国民间,所说的“本命年”是一个相当宽泛的概念,即把所有的虎年都当成“本命年”。中国的农历是按十天干配十二地支来演算的,十二地支就是子、丑、寅、卯、辰、巳、午、未、申、酉、戌、亥,而十二地支又配上十二个生肖,子配鼠、丑配牛、寅配虎……等,从甲子开始,到壬子结束,循环60年正好又是一个甲子。所以每隔12年就会碰到一个寅虎“本命年”。

2010年是“庚寅虎年”,所以说也是属虎之人的“本命年”。但这只是一个概念上的“本命年”,而在人的一生中,碰到名副其实的“本命年”只有一个,那就是与自己出生年份干支完全相同的这个年份,比如丙寅年出生的属虎人,要等到下一个丙寅年,才是命中真正的“本命年”,而这个过程需要漫长的60年,也就是在自己60岁时才会碰到,传统民俗以为碰到“本命年”是一个命运的关口。

那么碰到广义的本命年,到底是吉是凶呢?这要根据流年五行特征,结合本人八字具体喜忌,才有参考意义。
 

从广义上来讲,八字五行喜木者,或属虎的人,碰到2010“寅虎”之年,不但没有“后顾之忧”,而且还会应吉呈祥。由于这要结合本人具体的生辰八字喜用五行来看才有实际意义。

虎年的地支是“寅木”,表示“寅木”比较旺相,而且寅木为当年执政的“太岁”,气场很强,“权利”很大。尽管此年寅木受庚金克制,但由于他俩是“棋逢对手”,通过相互制衡,才能发展进步。故假如“寅木”是本人八字喜用的五行,那这个“本命年”对于本人来讲,不但没有担忧,而且由于喜用神到位,还会大吉大利,喜庆盈门。假如此“寅木”在本人八字里代表“财”,那本人此年则会“财源滚滚”;假如代表“官”,则会“官运亨通”;假如代表“文”,则会“金榜题名”;假如代表“情”,则会“爱如潮水”……总而言之是比较顺心如意的好年份。

不过也不要过分乐观了,由于此年,庚寅相克固然互惠互利,相辅相成,但在这个发展过程中,也会产生波动起伏,同时碰到本命年,也总免不了碰到健康方面的问题,比如劳累过度、小伤小病等,尤其留意安全,严防金属铁器之伤,包括车灾。

反之,假如八字五行忌木,或五行忌木的属虎人,再碰到2010“寅虎”之年,就难免某些担忧了。由于“寅木忌神”强旺到位,必然会横生枝节,突发事端。假如木为“财星”,则会损物破财;木为“官星”,则会影响工作事业;木为“印星”,则会影响学业与名誉;木为“感情”,则会碰到失恋婚变等感情挫折……

总而言之,碰到“本命年”有吉有凶,要根据本人具体喜忌而定,不能一概而论,也不必杞人忧天。

那么,在虎年应该怎么趋吉避凶,化解“本命年”之忧呢?

从易学角度讲,首先应该弄清自己喜用和忌讳什么样的五行,那样才能对症下药,有的放矢。假如自己没有这方面的技术,那就只好求教于专家学者,帮你推断清楚。在弄清自己八字喜忌的条件下,根据本庚寅虎年的五行特征,可以进行一些必要的、概括性的调整。

假如喜用水木,则可向属水的北方、和属木的东方、以及近水近木的方向发展,也可选择五行属水和属木的水利水产、航海航运、运输物流、贸易贸易,和文化教育、医药卫生、广告策划等专业职业;多多使用和佩戴一些五行属水和属木的物品,比如水池鱼缸、流泉瀑布、水晶饰品、花草植物与木制饰品等;尽可能地穿着一些水色蓝色黑色,与绿色的衣服。由于水可生木,木可助木,使之好上加好,锦上添花。

反之,假如五行忌木,则要尽可能地回避水旺的北方、和木旺的东方、以及近水近木之处,而转向可以制水的本地、和制木的西方发展;避免选择水利水产、航海航运、运输物流、贸易贸易,和文化教育、医药卫生、广告策划等专业职业;而转向五行火、土、金相对较旺的能源电力、酒店餐饮、房产地产、矿业建材、金属金融等方面;避免使用和佩戴一些五行属水和属木的物品,比如水池鱼缸、流泉瀑布、水晶饰品、花草植物与木制饰品等;多多使用和佩戴一些五行火、土、金相对较旺的粉色灯饰、火形饰品、珠宝玉器及金属饰品等等。避免或少穿那些水色蓝色和黑色绿色的衣服,尽可能地多穿一些可以制水制木的红色土色、和金银白色基调的衣服。通过以上措施,来达到趋吉避凶、减灾去煞的目的。

当然,在本命虎年之中,住房风水上的堪测调整也是相当重要的,有时候其作用比上述措施效果更为明显。

至于世间流行的“本命挂红”,扎红腰带、穿红亵服等传统风俗,不能说没有道理,但对多数人只不过是一种心理暗示而已。不过从五行上来看,红色属火,可以加强火势,与寅木太岁也是相生的,所以属虎之人,在此本命虎年,可以考虑佩戴此类的吉祥饰品。

当然,在没办法弄清自己喜忌的情况下,碰到“本命虎年”,只好各个方面小心谨慎,自我调整了,尤其留意劳逸结合、出行安全与身体健康等方面。
 

分享:    

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