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道真:神传文字藏天机(六)

    字体: 

古文语法很少,随意而用,所以承载的内涵大

接续李道真:神传文字藏天机(五)

七、古文与今文

先说一下现代白话文与古文的根本区别,现代文与古文有两大区别:

一、现代文语法多,死板,像笼子一样,将现代文固定死了,所以能承载的内涵变小了。古文语法很少,非常自由,随意而用,所以承载的内涵大。

语法就是语言的法律、法则,是限制语言的,将语言秩序化的。没有语法不行,没有语法那就形不成词,组不成句,更成不了文章。没有语法,无法表达,所以必须有语法。

那古文与今文的语法差异在哪呢?

打个比方:法律是限制人的言行的。唯有在人心生恶,要做坏事的时候,才需要法律。

在古时候,人心很淳朴、善良,社会道德很高的时候,夜不闭户,路不拾遗,那个时候几乎是没有什么法律的,非常少,只有非常简单的几条王法。

而现在,人心不古,人心变得非常复杂,崇尚暴力,尔虞我诈,社会道德非常低,所以就必须制定许多的法律来全方位约束人,将人关进笼子里,把人从表面上看死。即使是这样,还是不断有人在钻法律的漏洞,或在法律看不见的地方做坏事,所以法律还在不断地增多,不断补充,最后将有一天,法律会形成一张天罗地网,将人类死死封住,人类将没有喘息的机会,自己把自己当作野兽关死在笼子中。具体请参阅《治国大道》系列。

这个原理可称为溢出法则。

就像法律,它其实是建立在人类道德法则之外的外层法则。人类自身的道德是内层法则,是根本。人的一切言行都是受人心道德所约束的,在任何法律看不见的地方都是如此,只有当人心道德不行了,不能约束人的言行时,才需要外层法则来约束溢出的部分,就产生了法律。

这溢出的部分,如果没有法则来约束,就会胡来,失去秩序。那么就需要建立外层法则来约束这溢出的部分。所以内层法则强大时,外层法则就弱小,内层弱小时,外层就相应强大,它们是此消彼长的关系。若内层法则足够强大,足以约束一切时,就不需要外层法则。所以人心道德高尚时,法律就少而弱、甚至没有法律;道德不行时,法律就多而强。

古文和现代文的语法就是如此。语法相当于文章的外层法则,制约于文章内层法则的溢出部分。那内层法则是什么?内层法则就是文章的基本构成元素其本身的道。

那古文和现代文的基本构成元素是什么?这就引出了古文与现代文的第二个根本区别:

二、古文的基本构成元素是字,现代文的基本构成元素是词。将古文拆开,是一个一个的字(除典故、成语等专用词外),解读古文必须一个字一个字去读。而今文拆开,只能拆成一个一个的词,再拆文章就解体了,没有任何意义了。

词虽然是由字构成的,但字和词的区别太大了。打个比方:就像原子和分子。分子虽然是由原子构成的,但是它们的能量相差太大了。一颗原子弹可以摧毁一座城市,而同样份量的炸弹,只能炸很小的一块地方。

古文的字和今文的词,其能量、内涵的悬殊就有这么大,下一章的说词系列就是将词解构为字,再重组为词,将能量释放出来。

中华文化源自于神传,中华文字亦是如此,它是中华文化的载体,对应到很高维度中的文字,玄奥莫测,不是凡人所能理解的。

要了解古文的字本身所隐含的道,要解开这个字,得从这个字的源头开始,这个字是怎么造出来的,查查它的字源,查甲骨文、金文、篆体等,看它的起源和发展演变过程,了解字的本义。

知道了本义是第一步,这是解开了这个字的道源,还要结合这个字的发展演化过程去解读它后天的内涵和变化义。

首先根据这个字的本义,根据它的道源,去无限拓展和引申,这就是这个字的先天内涵,是它本义所涵盖的范围,是它的能量场。就像一块磁铁一样,这块磁铁就是这个字本身、本义。而它所引申、拓展了来的意义,就是这块磁铁周围的磁场,可延伸至无限远。越近磁力越强,越远磁力越弱,直至淡化消失。凡进入其场范围内的,都受其磁力作用,都属这文字的内涵所涵盖的范围,也就是这个字的字像。

然后还要结合这个字的发展演化,了解其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变化,生成的一字多义、变化义等去解读。这是后天附加内涵。

古文中的每个字它所拓展、引申、变化等方式所隐含的全部内涵,就是这个字的像,相当于一个世界,里面包罗万物。这个字相当于是这个世界的王和主宰。用了这个字,就牵动了这个世界,等于把这个世界引用了。

而现代文的基本单位是词,它的意义基本是固定的,是死的,这在前章中已论述。也就是说,现代文的词方向是固定下来的,只有单一的指向。而古文的字,则没有固定的指向,其方向是无限扩展而变化的。词是由字构成的,虽然字的内涵非常大,是一个世界,但是字一旦构成了现代的词后,就将意义和方向固定下来了,单一化了,内涵被封住了,封在了内层。

打个比方:古文的字是天上的飞鸟,大海的游鱼,是活的。而现代文的词,是鸟笼和鱼缸,是固定死的。古文的字可在它的能力和内涵范围之内,无所不在,任意翱游,从心所欲。而现代文的词只有一个固定的狭小空间。

所以古文的字,它本身就包纳着巨大无边的内涵和道,也就是说它的内层法则非常强大,所以它的外层法则就相对很弱小,因此古文的语法非常简单、自由,随意而用。

而现代文的词,它的内涵被封住,意义固定死了,方向单一,内层法则太弱小,所以外层法则就相应强大,因此现代文的语法庞杂而死板。

现代人读古文,基本上是把古文翻译成白话文来读。这种方式对吗?肯定不对。

打个比方:古文就像是一条河流里的游鱼,将它翻译成现代文以后,相当于将这条鱼抓起来,装进鱼缸中,从而丢失了整条河流。

我们从史料中可知道,古人读书的时候,摇头晃脑,抑扬顿挫,情不自禁,现代人不理解这些。现代人读书不会这样,因为现代人根本无法体会古文的精微与玄妙。等哪一天,能够真正感应到古文的内涵和玄妙、能与古文相通时,你也会读得情不自禁的摇头晃脑,心中生出莫名的喜悦。

古代儒生学习古文,那是经过多年痛苦的积累和孕育,才能达到内像与外像相通而豁然开朗。现代人根本没有这个时间去从头积累、孕育,对古文又理解不了,而翻成白话,内涵又都丢失了,变得枯而无味。那有没有比较取中一点的读古文方法?

读古文首先必须明白“两境”。

何谓两境?其一曰语境,其二曰意境。

语境就是古文通篇文字所表达的整体意思范围,以及作者写文章时所处的环境与针对的对象。意境就是古文背后所表达引申出的内涵。

打个比方:古文是河中游鱼,那语境就是河流,游鱼虽然是活的,但无论怎么游,都不可能游出河去,河是它的范围。所以古文文字所表达的内涵虽然无限宽广,无数方向,但不可能超出语境,在语境范围内的内涵都可保留,超出语境的内涵都可舍去。

如果顺着这条河流一直追寻下去,可能会发现世外桃源,河流流入桃源中消失。或者追寻下去,会发现河流最终流向了大海。这个桃源和大海就是古文的意境,是背后引申出的内涵。

古文的表达和内涵,虽然是无边无际的,但并不是每篇古文都有意境,也并不是每篇古文的意境都像大海一样深远广大。这取决于写文章的人的层次和境界,取决于他的智慧和内涵。如果作者的智慧和内涵像大海一样广袤无边,那么他写的文章意境就可能是无边的大海。如果作者的内涵和智慧,只有鱼塘那么大,那么他写出的文章内涵最大也只能是鱼塘,这只与作者的修为境界有关,与古文无关。

也并不是内涵如大海的文章,人人都能读出整个大海来。这取决于读者的智慧、容量和悟性,与读者自身有关。如果读者的智慧、容量只有鱼缸大小,那么意境如大海的文章,他只能读出鱼缸来。因为他只有这容量,内涵再大,他顶多也只能舀出一鱼缸的水。

所以古文的解读非常重要,现代人解读古文尤其是圣人的经典,往往是把大海装进了鱼缸里,而且将这当作了全部大海。这还算好的,最可怕的是曲解和误读。

(待续)

文:李道真

相关阅读

分享到朋友圈:

  • 1、在手机中打开微信App。
  • 2、使用微信中的【扫一扫】功能扫描左边的二维码,开始分享。

分享给朋友:

  • 1、在手机中打开微信App。
  • 2、使用微信中的【扫一扫】功能扫描左边的二维码,开始分享。
稍后转到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