鬼月如何防撞邪

    1.3万阅    字体: 

在中国民间民俗中,农历七月是鬼月,据说每年的农历6月30日晚子时到7月30日晚,都是鬼门关打开,饿鬼出行的日子。陈鹏解梦总和大家说民俗是帮助人的,为何有这种说法呢,其实每年的这个时期,都是酷暑转秋期间,孩子有秋泻,而成年人也特别容易因暴饮暴食,或因各种虫蚁横行导致的细菌病毒感染,也就是疾病特别多的时期,同样的,因为酷热进秋寒时期,人特别浮躁,在处理事务的时候特别容易做出不合常规的反应,这也就导致了每年农历7月,会有特别多意外产生。当然,疾病也好,灾难也好,都是后果的展现,我们习俗讲的撞邪其实是一种很好的解释。

传说在农历7月,除了饿鬼骚扰,还有一种恶鬼,这种恶鬼一般是指罪孽深重,意外横死的人,死后变成“大庙不收,小庙不留”的孤魂野鬼。饿鬼出来只是找吃的,而恶鬼却因为众鬼盛行而更加阴气逼人,怨声载道。所以,很多地方会举行“普渡”的仪式,用大量的祭品,并焚烧很多纸钱,来祭祀那些游荡的鬼魂。那么,你以为别人做了这些,你就没事了么?不,那只是别人做的,庇佑的是他自己和他家人,那么,在这习俗中的讲的鬼月,就伴随着的是诸多疾病,诸多灾难。我们得知道怎么保护自己。因为人是经常要走动的,总会有些时候你不经意间就触犯了一些不该触犯的,或惊扰到了一些邪门的东西。所以,你以为只要平时多做善事,多吃斋念佛就能解决一切问题,错了,陈鹏解梦告诉你,再强大的精神力量,在寒冷的冬天也抵不过一件毛衣给的温暖。所以,要让邪气不入侵,或撞到了邪气不会被邪气伤害,首先要做到的是强大自己的“火焰”,也就是让自己的阳气充裕些,正能量多一些。我们要如何保护自己,如何避免撞邪,其实,民间很有讲究,除了“普渡”的仪式,还有良方!

1、锻炼身体,饮食均衡,作息正常

表面上这12个字很简单,但三条能做到的,很少了。身体健康和身体强壮是两个概念,我们要对付邪气,需要的是更强壮的身体,那些从未锻炼过的,饮食上有一顿没一顿,甚至还节食的,至于睡觉毫无规则,经常熬夜,甚至黑眼圈已经很明显了的这些人,以及本身处于疾患的,身体弱的,老人和孩子,都属于很容易撞邪的人群,所有的这些人,都要少到处跑、晚上早早回家的。。

2、善待身边的人,与人为善,不结恶缘

人活一口气,你生了气,其实就容易气急攻心,心火过旺,就容易伤身,反而容易泄了元气,导致易被邪气左右,做了一些不该做的事,给事业,给生活留下很多隐患。

3、不去不该去的地方

1)、灾难或意外的现场

不管是凶杀,自杀,还是自然灾害,这些地方都是邪气十足,有人说了,救灾都不去,那怎么行,是的,一般去救灾的都是亲人或阳气充裕的军人,以及天天都和阴性空间打交道的医护人员,一般人哪能和他们比呢?至于那些意外死亡场所,邪气就更盛了。

2)、祭祀道场法事现场

有人烧纸钱的地方,是不可逗留的。你想想吧,纸钱是烧着干嘛的呀,当然是给另一个空间的,那么,当那个空间的人来取钱的时候,你在那挡它们的财路,这不是找死吗?

3)、深水潭,池塘,河道,海域

夜幕降临,特别是晚上,就别去这些地方游泳了。岸边很多树的深潭,白天也别去了。民俗方面,这些地方水鬼在鬼月其实最想做的就是找替身了。

4)、医院住院部及手术室周围

在医院,也就五官科最平静了吧。当然,妇产科因为各种守护在那,也是稍安全点。其他位置,特别到了晚上,能不去就不去吧。传说鬼月,从太平间往外溜达,去看看它们死亡的地方的鬼太多了。

5)、乱葬岗

野鬼流连之所啊。那些经年没人祭祀的幽灵鬼怪们,得带多少幽怨啊。那些万人坑,千人坑就更别说了。

6)、坟墓周围的大树下

传说,大树底下,都有各种灵在那边驻守嬉戏着,坟区的灵自然是鬼了。

4、给自己和家里身体比较弱的人加一层保护

其实,古时候对民俗很有讲究,一般人身上都有平安符,玉佩啥的用来保护自己的。后来,更多人的选择了佛家和道家的宝物来给自己加强力量。其实,各个宗教各个民族信仰都有自己的庇佑物品,你信哪个宗教,就用哪个宗教的宝贝,或用你当地习俗中认可的辟邪物品。这个信,是信任的意思。 当然,如果家里有一些凶狠丑恶的公仔木偶之类的,就请一定请出家门或好好收起来。

5、善待一切预警性质的提醒

在民俗中有非常多关于晦气事件的提醒,比如突然觉得精神恍惚,鸟粪掉头顶,不小心踩到大便,镜子突然就裂了,养了多年的风水鱼突然就死了,梦里出现关于会导致大灾难的提示等诸多预警信息,就请一定要善于发现危险然后规避,要谨言慎行,晚上早早回家。

农历鬼月和恶五月有些不同,恶五月出现的问题多与疾病有关,而鬼月出现的问题,就更多的以祸害,血光之灾等模式表现,所以,更需慎重对待。

文:陈鹏解梦

相关阅读

分享到朋友圈:

  • 1、在手机中打开微信App。
  • 2、使用微信中的【扫一扫】功能扫描左边的二维码,开始分享。

分享给朋友:

  • 1、在手机中打开微信App。
  • 2、使用微信中的【扫一扫】功能扫描左边的二维码,开始分享。
稍后转到: